11月18日,第二十屆中國經濟論壇平行論壇——2025大灣區科技與金融創新發展大會在廣州南沙成功舉辦。
當前,全球科技競爭格局深度調整,產業鏈加速重構,科技創新已成為大國博弈的核心戰場。近年來,國家層面發布的有關政策多次明確提出,要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科技金融的發展既呼應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導向,也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注入關鍵動能。
此次活動會聚了券商、基金、銀行、期貨、上市公司、科技企業等領域近250名從業人士、專家、學者,以重磅嘉賓主題分享,傳遞了行業生態前沿洞察與深度思考;以精彩的“頭腦風暴”展現了“科技+金融”的一線創新實踐。


洞見風向:探路科技金融新方向
總結“十四五”期間,金融創新賦能科技發展有哪些豐碩成果?展望“十五五”,科技與金融創新的融合發展將如何進一步走深走實?
證券時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兼總編輯程國慧在致辭中指出,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向縱深推進,科技與金融創新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形成雙向奔赴,共生共融的良性互動,在大灣區這片創新沃土上科技金融的實踐正不斷結出碩果。科技與金融創新從來不是兩條平行線,而是相互纏繞上升的“雙螺旋”。縱觀全球灣區,舊金山以“風投+硅谷”模式崛起,紐約憑借“華爾街+東岸科創走廊”長青,東京借“銀團貸款+高端制造”稱雄。粵港澳大灣區要乘勢而上,金融血液浸潤科技骨骼必將會形成完美的“量子糾纏”狀態。

廣州期貨交易所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慕春在演講中介紹,為助力綠色低碳轉型,廣期所近年來已陸續推出工業硅期貨與期權、碳酸鋰期貨與期權、多晶硅期貨與期權。這些期貨品種已在產業發展中發揮多方面重要功能:價格發現作用良好,實物交割平穩運行,產業參與度逐步提高,同時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工業硅期貨法人客戶持倉占比達60%。下一步,廣期所將聚焦加快打造綠色期貨交易所,通過進一步豐富完善品種體系、持續加強市場服務和培育、深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綠色低碳轉型貢獻更多期貨力量。

廣州市南沙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孫勇表示,近三年來,南沙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彰顯高質量,202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躍居全市第二,“穩中向好、向新提質”的發展態勢愈發強勁。據介紹,目前南沙區金融業增加值占全區GDP占比超11%,居行業第三,金融業產生的稅收常年位居行業前五,成為全區支柱性產業之一, “南沙金融30條”的重磅發布使南沙成為目前全國唯一連續三次獲批國家級金融專項政策的區級地區,累計落地近百項金融創新成果,近40項入選國家、省、市金融創新案例或試點,有力彰顯改革開放試驗田引領作用。

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表示,“十五五” 規劃建議構建的現代產業體系,既需關注科技產業化,也需重視產業科技化;而科技金融的實質是創新的資本化,核心是將科技創新轉化為資本回報,進而支撐可持續創新。他指出,科技創新領域存在非標準化、未盈利、輕資產、高不確定性、長周期等特點,這正是科技金融需要破解的關鍵挑戰,而科技資本則是懂科技、懂產業、懂定價、懂風險管理、懂資源配置的“聰明資本”,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未來5—10年是人工智能推廣的關鍵時期,中國正逐步從科技創新的跟跑者向并跑者、領跑者轉變,在這過程中,提升對未盈利企業的定價能力,建立有利于滿足投早、投小、投新所需的風險分擔機制,是資本市場亟待加強的核心能力。

東陽光藥董事長兼執行董事張英俊表示,整個中國制藥企業的研發已經從仿制開始進入創新,過去生物醫藥研發主要還是在歐美,目前國內生物醫藥企業開始密集做一些創新的工作,并且發展得不錯。談到企業未來的發展,他表示,希望通過創新、國際化和可持續化發展,三個引擎來推動東陽光藥逐步成為全球領先的綜合性制藥公司,這是我們的企業愿景。

國信證券黨委委員、副總裁魯偉表示,資本市場正構建多層次、全周期政策支持體系。以并購市場為例,“并購六條”發布后,并購交易的產業邏輯愈發清晰,呈現出“主業強化為主、跨界轉型為輔”的格局。近期,深圳、廣州等地出臺并購重組支持政策,緊扣兩條核心主線:一是鼓勵上市公司圍繞本地優勢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并購重組,推動產業升級;二是鼓勵鏈主企業通過產業整合提升市場競爭力,鼓勵傳統企業通過并購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大咖眾議:科技與金融“創新共振”
如今的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不再是簡單的“輸血”與“賦能”,而是演進為一場以創新相互成就的“雙向奔赴”。科技創新為金融開辟了全新的投資場景,而金融創新則為科技成果的轉化與落地提供了重要的催化劑。

在主題為“科技+金融創新的產業實踐與投資洞察”的圓桌交流環節,佳時特數控董事長劉華表示:“佳時特做的是精度在1微米以下的數控機床,這是被西方《瓦森納協議》封鎖的領域。高端工業母機是一個長周期的研發項目,要持續投入研發,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錢從哪來’。2015年創東方給我們一口氣投了5000萬元,讓我們在2020年的困難時期度過了危機,這就是投早、投小和長期陪伴的典型案例。未來,我們希望在發展過程中,通過資本的市場快速做強做大,讓中國更多的制造型企業用上中國人自己的高精密機床。”
目前,資本力量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穩定劑”。金鷹基金副總經理劉盛表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技術的應用,資本會更看重科技企業的成長性,對科技企業的定價體系正發生一定變化。從資本市場來看,這一兩年很多高科技類股票漲幅很大,它們背后就有很多創投資本。資本進入科技企業之后,能讓企業更安心地經營。某種程度上,投資機構已成為二級市場的“穩定劑”,在前期為新興產業投入資金,在后期讓科技企業的股價得到充分表現,形成從產業端到投資端的良性循環,讓中國資本市場更加壯大。
除了資金助力,投資機構還能為科技企業帶來資源賦能。廣東省創投協會秘書長肖飛表示:“投資機構除了給錢,它還為科技企業做了資源、公司治理等賦能。投資機構鏈接了很多資源,可以協助創業企業進行出海等業務擴張。從公司治理來看,一個創業企業不可能花很多的時間、精力、人力、財力,去把企業做的非常規范,投資機構就可以在這方面提供助力。最后,硬科技本身周期比較長,當科技企業遇到市場風險時,自己去扛會很痛苦,投資機構可以作為股東與企業共進退,分攤風險。”
幫科技企業出海,就是金融機構提供“資源賦能”的重要體現。招商基金產品管理總監李揚表示,圍繞科技創新,招商基金這些年推出了一系列針對創業板、科創板的主題型公募基金產品。圍繞這些產品,招商基金這些年到海外交流時發現,海外無論是機構客戶還是個人客戶,對中國企業對熟知度都越來越深。海外客戶們不僅希望增強了解,更希望參與到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投資。所以招商基金在監管允許的框架之下,通過ETF等工具型產品,讓海外投資者也能參與到對中國企業的投資,幫科技企業更好地利用全球資本。
德生科技副總經理陳曲也認為,金融機構不光是為科技企業提供資金的支持,更多的賦能體現在“資源整合”。民營企業的特點是“抱團取暖”,銀行、創投機構、券商、基金包括媒體都是很好的平臺,其中很多資源都可以有效整合,尤其是行業上下游的資源,這對中小企業而言特別有用。各式各樣的資源通過資本匯聚過來,對企業來講是節約時間,打造技術壁壘、人才壁壘之外的“速度壁壘”。所以,產業端和資本端應該緊密聯系在一起。

標桿領航:案例+數據全面展示科技金融發展成效
本次活動還隆重推出《“十四五”金融創新優秀案例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由證券時報社開啟征集活動與編制,經專業評審,圍繞申報案例的創新性、實效性、合規性、真實性、示范性、公平性與可量化七大維度綜合評判,最終遴選出95個標桿性金融創新案例。此外,報告還從科技、綠色、普惠、數字、協同、治理、資本、經營、風控、生態十大維度,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經驗,既展示成果,更推動行業經驗復用。
除了展示了95個金融創新案例,此次報告還從多維度展示了“十四五”科技金融的發展成效。
資本市場層面,截至2025年10月31日,“十四五”時期,按發行日統計,A股市場首發募資達1.64萬億元,是“十三五”時期的1.31倍;創業板、科創板組成的“雙創”板塊首發募資1.12萬億元,為“十三五”時期的2.13倍。今年初,滬深交易所同步修訂再融資細則,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帶動年內再融資總額超8000億元,創近3年來新高;半導體行業再融資額占比(剔除銀行業)超13%,刷新近5年最高紀錄;科創債市場加速擴容,國內科創債總規模已超3萬億元,今年發行額突破1.5萬億元。
公募基金領域,截至2025年9月30日,市場資產凈值達36.74萬億元。“十四五”時期,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算力、半導體為代表的科技主題公募基金發行規模合計超8300億元;以環境保護、碳中和、節能環保、綠色節能為方向的綠色主題公募基金發行規模超9500億元,兩類主題基金成為資金布局重點。
創投資本方面,截至2025年9月末,我國存續創投基金數量超2.5萬只,總管理規模達3.48萬億元。通過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拓寬資金來源、優化國有創投考核評價機制、健全退出渠道等一系列舉措,創投資本作為支持科技創新的生力軍作用持續凸顯。
金融機構端,貸款資源持續向科技、綠色、普惠領域傾斜,投放規模穩步增長: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3.56萬億元,同比增長22.3%;綠色貸款余額43.5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7.5%;普惠小微貸款余額36.09萬億元,同比增長12.2%。證券業積極發力科技金融,激活發展新動能:今年上半年,券商主承銷科技創新債券金額超3800億元;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聯合發文支持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券商行業積極行動,據統計,5—10月券商自身發行科創債總額累計超6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