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硅谷上演一場“AI人才爭奪戰”。Meta為將蘋果公司AI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龐若鳴收入麾下,不惜開出超2億美元的天價薪酬總包,不僅超過蘋果公司CEO庫克2024年的薪酬,更直逼足壇巨星C羅的年收入;谷歌豪擲24億美元,以接近“人才收購”的方式引進AI編程公司Windsurf的技術與核心研發人才……科技公司正不計代價地展開一場現代版“淘金潮”,“金礦”的核心,正是稀缺的頂尖AI人才。
“瘋狂撒錢”的背后,是巨頭們對頂尖AI人才稀缺性與重要性的共識。一份份令人咋舌的“天價薪酬”,折射的是人工智能引領的新一代技術革命浪潮所帶來的價值重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往往占據主導地位。但在AI時代,人才已成為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是創造價值的源頭活水,其蘊意不言自明。以DeepSeek為例,其最核心的優勢是極高的人才密度。團隊成員通過算法優化與工程創新,大幅降低大模型的訓練推理成本,在資本市場掀起了萬億資金狂瀾。這充分證明,掌握關鍵技術的個體不僅重塑著傳統的價值分配鏈條,甚至影響著一個國家在全球科技版圖中的位置。
大洋彼岸的人才大戰,對我國AI產業發展也帶來諸多啟示。數據顯示,當前我國AI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同時,我國AI人才集中在應用層,在基礎層的AI芯片、算法研究、底層架構系統等領域,人才極度短缺。因此,我國既要持續加大對AI教育的投資力度,培養更多本土優秀人才,也要積極引進海外高端人才,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企業應為頂尖AI人才提供更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更充足的算力資源、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同時也要看到,在“天價薪酬”面前,需要警惕資本對AI人才的追逐演變為非理性競價,從而催生泡沫。如何讓AI人才的價值回歸理性坐標系,讓技術紅利真正推動產業升級與社會進步,或許是更重要也更長遠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