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光谷人工智能創新大會在武漢舉行。發布會上,江城模境·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務平臺(武漢)、AI50中部中心等平臺揭牌上線,將圍繞開源開放、模型選型、供需對接等生態,助力有“中國光谷”之稱的武漢東湖高新區打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第四極。
為推動大模型技術應用落地,工信部于2023年發布“面向人工智能大模型工程化技術及應用的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項目”,該項目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建設,重點解決大模型產業“模型開放、模型測試、內容治理”等三大需求,打通大模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國家平臺已于2024年10月上線試運行,目前訪問量累計達10萬余次,已有700余家企業或組織入駐。
武漢平臺是繼深圳平臺后,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地方第二站。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安全與具身智能部主任石霖向證券時報記者介紹,武漢平臺將以光谷為支點,面向中部地區提供大模型定制化服務,打造大模型領域的“淘寶”,以及生態開放、應用引領的人工智能產業公共服務體系。
一是打造開源生態“集聚地”,武漢平臺已匯聚1300余個精品大模型、100余個高質量數據集等資源,可以提供“大模型+數據集+工具集”的開源托管服務,吸引武漢市和國內外開發者參與貢獻,建成國內領先的大模型“資源池”。
二是建成一站式大模型選型“服務站”,武漢平臺提供110余個國內主流大模型和垂直行業大模型的在線試用和測試選型服務,還能提供10余個即開即用型AI應用服務,打造一體化大模型研發“服務站”。
三是形成產業供需對接“連接器”,武漢平臺聚焦汽車、人形機器人、智能硬件、智能體等AI+行動的重點領域,從需求、場景、應用、技術等鏈接全產業鏈資源,高效推動武漢AI+行動的落地。
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沈悅在致辭中介紹,光谷作為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核心承載區,一直致力于發展人工智能,2024年光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450億元,匯聚了700多家人工智能企業。武漢現有33所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在全國位居第二,光谷擁有40萬軟件工程師,先后獲批國家人工智能新一代創新發展示范區和創新應用先導區。同時,光谷集聚了武漢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大批高水平產業創新平臺,打造了全國最大、場景最豐富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紫東太初多模態大模型等一批標志性創新成果。
“光谷將從基礎硬件和人工智能+兩端發力,力爭三年內培育三個百億企業、中小企業破千家,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努力打造成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第四極。”沈悅表示,光谷今年啟動了全球引才計劃,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全球領先科學家,最高給予1億元的資金支持;對于人工智能重大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最高給予500萬元資金支持。下一步將推出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的產業發展支持政策,聯合省市組建100億元的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大力支持初創期和成長期項目。